在生命的真相面前,屏住呼吸|内有彩蛋
亲爱的读者:
见字如晤。
忍不住想要告诉你,这个夏天,我们做了一本叫做《人世苍莽》的书,书里是十年来澎湃新闻用心写作的人物特稿。300多页里集结着这个时代的普通人,Ta 们的故事表面看起来稀松平常,内里别有一番波澜壮阔。人的韧性在这篇篇故事中缓缓释放,爱与欲、卑微与勇敢、残酷与热暖、窘迫与慷慨、沉重与轻盈、朴素与瑰丽……命运之力牵拉着人,也塑造着人。
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吴筱慧摄
本书创意设计师赵冠群记得,自己当时反复揣摩“人世苍莽”这几个字如何更具象地表达。她觉得书中收录的故事是有份量的,而其中的人物也是能给予他人力量的,所谓“真实自有万钧之力”。于是她在脑中构画出一个低低矮矮的村落,密密层层的屋檐下有形形色色的人生,近处的屋檐之上有一棵无名的植物,倔强地从夹缝中钻出,缠裹着诗意与生机。
她最终选择用拙朴却又坚定向外生长的笔触书写外封,隐喻荆棘之下的人生路途;内封展开,是书中人物胶片质感的瞬间,“我想应该要让读者看到,每个故事主人公的模样”。本书的五个篇章里,辑封则是这些人物张力延伸、汇聚而成的人生态度。
这本书的编辑们如是说:
编辑黄霁洁说,
这些报道里的人物,与我是熟悉、亲近的,我们早就在字里行间打过许多“照面”。但哪怕再次翻开这些故事,我仍然讶异于他们与生活的拉锯,是那样坚忍、有生气。看似是我们在记录,实际上,他们也在教会我们生命、尊严与爱。希望读者们也能在这本书中照见自己,找到师友。
编辑彭玮说,
阅读这本书,我确信你会经历这样一段旅程——
启程时阴云密布,你无法搭乘迅捷的交通工具,不过你得以感受静默里酝酿的爆裂。你会在沿途遇见一群世上最坦诚的人,他们剖白内心深处的渴望,令你悲欣交集。你还会看到不曾留意的风景、角落里怒放的植物、缝隙里钻进的光。某些时刻,某种气息,是玫瑰色的。
这些抚慰你,你也愈发相信,一切流离失所只是暂时的。
编辑筱慧说,
编辑柳逸说,这些文字像是“纸上纪录片”,来自日常,又是对日常的提炼和处理,真实而充满人的细节,也让它们拥有了穿透日常生活的力量。人们常说,生活的剧本远远比电影剧本戏剧性大得多,我们把这些生活里的粗砺、复杂、多样,汇进这本书,书里是普通人的低语,述说着人生确有各种不同的可能。
“我们这些俗物,不论男人还是女人,在早餐和晚餐之间总要咽下不少失望的苦水,但我们还是忍住眼泪,带着有些发白的嘴唇,对别人的问询回答道:哦,没什么。骄傲帮助了我们,但在骄傲只是使我们隐藏自己的创伤,而不是去伤害别人的时候,这种骄傲还是不朽的。”(乔治·艾略特《米德尔马契》)我们好奇那些“没什么”背后的故事和感情,我们想把这份惺惺相惜献给所有不朽的、平庸的生命,也献给“不朽的平庸”本身。
即便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,不妨从误解开始,走近那些渺小而苍莽的生命;不妨摊开这本书,在生命的真相面前,屏住呼吸。
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,不确定成了最大的确定。我们皆是在这浪潮中翻滚来去的人,愿我们能找到那枚浮标,也获得更多的支撑与定力。
下面悄悄剧透一下书中内容!
“我如果只能享受阳光之下的赞誉,却不敢承受阳光背面的非议,那你们的记录将毫无意义。”
——《我是董宇,不是铁生》
“她就是要向这城市讨还自己的权利。”
——《孟珍告状》
“数以亿计的游客不知道,那个与名门大家、政府官员一起被镌刻在故宫捐献者名录“景仁榜”上的名字“何刚”究竟是谁,过着怎样的生活。”
——《故宫捐宝人何刚》
“等到次日天亮,多数人会把尖耸的头发放倒,洗软,回到流水线做沉默的打工人。”
——《杀马特伤心故事》
“一场战争结束了,另一场战争在受害者们的身上生长,敌手是长久的困顿,病痛的无解。”
——《带着毒气生活的后半生》
“从此,她的档案中有了‘恋人为台湾飞行员’的标记,这一直跟随着她的职业生涯”
——《一场迟到 70 年的隔岸“相见”》
“盘溪市场像一头静默的庞然巨物,多少年来,它剥落了亮白平整的外墙,消解了自九十年代刮起的市场经济的风暴。”
——《塑料袋与财富梦,相约1998》
“算法后台的数据来源,大部分是基于男性数据制定的标准,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这个行业就会有明显的不适。”
——《外卖女骑手,在“男性系统”生存》
“她走的是一条完整的上坡路,遇见的是精神气质相投的人们。这些人不会轻易把目光从一个同类身上移开,而是会彼此加持。”
——《一个人的无国界漂流》
“我战的不是‘风车’,这个敌人是真实存在的,那就是‘因病致贫’。”
——《县委书记辞官以后》
【后记】那些不可战胜的夏天
文 / 黄芳(澎湃新闻副总编辑)
很难描述董宇带给我们怎样的心灵触动。
最初,大家以为这是一个“身陷泥沼,仰望星空”的励志故事,但董宇才不要当被挂在墙上的人——他不客气地反问,几千万残障者,体面走上街头的有几个,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?
而当我们决定不写他那段在某些人看来“不光彩”的私密经历时,他也拒绝了我们的“好意”——他要让外界看到残障者的情与欲,与常人并无二致,却常常被遮蔽。
在采访中,遇到一个坦诚相待的采访对象并不容易,毕竟诚实地面对自己,面对公众都需要非常的勇气。感谢董宇毫无保留的信任。
记者这个职业,总是在遇见新的人,常常是交浅言深。但也总有人给你留下强烈的生命印象,一些人会驻留在你的生命里。
2023年1月,我们的同事陈媛媛缺席了澎湃新闻年度新闻奖的颁奖,她本来获颁年度优秀员工奖。
媛媛去了杭州,探望金晓宇的父亲金性勇。2022年初,金叔叔的自述《我的天才儿子》 引来许多关注,在妻子走后,年迈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患有躁郁症的儿子晓宇。
在前后三次见面,将近20天的采访后,媛媛和晓宇一家人成了能相知的朋友。
2022年年底,疫情防控调整后,媛媛去了郑州的重症病房蹲点采访,见过太多命悬一线的老人后,她担心起金叔叔,给晓宇发信息问候,才知道金叔叔也病重住进了病房。她紧张得直掉眼泪。
那次在杭州,没有采访,她陪着晓宇走过父亲离世的艰难时刻。那时,也没什么比陪伴更重要。
今年是澎湃新闻十周年,当我们决定要出一本人物报道集时,眼前浮现了这些年的许多人、许多事。我们并非远远地望着他们,他们与我们交汇,照见彼此生命中的困顿,或是照亮了我们。
就像你感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舞台,太多的速生与速朽,以至于来不及相信,还有什么是恒久的吗?
但还有像李毓芳这样,站在舞台边缘,不紧不慢地耕着她的“一亩三分”考古地的人,会让你感觉天地很宽,时间变慢了——
半个世纪里,她距离城市很远,距离考古现场很近,那些秦砖汉瓦,她比熟悉家人更熟悉它们。
喜欢到“痴迷”的人有时候很可爱,那是一种忘我的投入,精神的满足。
研究电影史的学者林旭东说,从前他喜欢风格强烈的影片,后来才从那些“太阳底下的人和事”体会到一种纯粹与不朽。
隔着三十年的月亮,再看《毛毛告状》的一家人,有时间的魔法,也有生活的真相。
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团圆。对于孟珍来说,日常的深处沟沟坎坎,但日子一天天过,孟珍走过来了,她有她的胜利。
而生活在何刚这里,是苦涩的。他做了大好事,却总是与好日子擦肩而过。“苦啊,苦也要好好过啊。”他吞咽下苦楚,用力往前走。
在过去十年,澎湃新闻刊发了超过87万篇原创文章,其中有不少兼具公共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报道,他们或是记录社会变迁、或是披露真相、或是推动错案的纠正。
而这本书,只是过往报道的一小部分,它代表的是一种传统,对太阳底下日常的关注:那些普通人的爱与忧,他们的挣扎与胜利。
感谢上海报业集团和澎湃新闻的各位领导关心与支持,他们确立了这本书的模样,从主题、篇目到书名,都经过多轮审慎而深入地探讨。
他们相信,作为专业媒体有一份责任在。
在充满竞争与焦虑的当下,这本书试图展现一种开阔和更多的可能性,去讲述那些并非选择所谓主流道路的人,追寻心灵归处的故事。
而在怀疑的年代,这本书还想召唤信念和勇气,给理想主义容身之所。
感谢文汇出版社社长周伯军先生、副总编辑张衍先生,他们以丰富的出版经验给到我们诸多中肯的建议;本书的责任编辑邱奕霖女士,她以十分的耐心与细致,帮我们发现与纠正了书中的一些错误。
我们都很喜欢本书的封面设计,它们来自我的同事赵冠群,那些拙朴的、有些粗粝的字,就像我们书中的主人公,有野草一样的生命力,从缝隙里也要长出来。
诗人骆一禾说,万物越是渺小,越是苍莽。感谢同事丁雄飞为本书贡献了英文译名, “ whispers of strength”。
本书的篇目主要来自《澎湃人物》和《镜相》两个栏目,彭玮、黄霁洁、吴筱慧、林柳逸几位编辑与记者一起完成了这些作品,她们寄托了热情,交付了真心的日夜,朝向了更好的作品完成。
这些文章在最初刊发时,先后得到澎湃新闻多位经验老到的编辑指导,在很多忐忑不安的时刻,他们让人心安。
感谢本书的特约作者陈年喜、胡卉、杨海滨、焦仁,他们与我们相识相知,一路走来,相互支撑。还有采写文章的记者们,他们是我的同事或前同事,他们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这些报道。
感谢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人。篇幅有限,而人世无限,故事还会继续讲下去。作家加缪经历贫穷、疾病、战争,一生波折,他曾写下“在隆冬,我终于知道,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”。那些“不可战胜”的时刻,是人之为人,生命的光辉。
时间仓促,难免挂一漏万,敬请读者诸君指正。
剧透到此为止。想要先睹为快的读者,可以给我们留言,写下想读这本书的理由。截至8月23日,留言点赞数排名前三的读者将会获赠这本新鲜出炉的《人世苍莽》。
目前,新书已在上海书展公开售卖,后续也会在各大图书电商平台上架,敬请关注。你可通过“阅读原文”获得预售链接。
顺致秋安,
《人世苍莽》编写组
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
版权所有,转载请留言